优公十世裔孙榜眼易完公之父 升公墓誌 (释文)
我支易姓先祖是海昏上坊人氏,远祖(优公)在唐朝末年由建昌(土枧)经常来往于瑞昌,喜欢这里的梅山耸峙,脉绵亘曲转秀丽有情, 松苍竹翠,民风淳朴,土地肥沃、生活优裕,有心迁于此地,于是发奋努力挣钱在这里置办产业安家落户了。优公到弁公(墓主)连续九代一直都居住在这个叫王仙乡颜辈里的地方。公讳弁,字公礼。曾祖父是环公、祖父金公、父亲贵公,世代都有高尚的品德节操,为乡里邻居们所敬重。公生来就有宽广深厚的胸怀,素质修养极高。为人处实守信,做事大度从容,无论三教九流,贫富贵贱的人们,因钱款纠纷,各种异见纠葛、琐事,他能够把事情说和说道圆融解决,让大家都能欣然接受,得到了众人的爱戴。公平时在家言语不多,该说的话的时候,总是推心置腹,发自肺腑之言,从不藏着、噎着;最不喜欢因人、事与人计较,争论是非曲直;遇到那种总是争论是非且不讲道理,冒犯自己的人,公宁愿自己吃亏让步厚待他;一生没有因为任何大事小事的是非纠纷与人对簿过公堂。从父亲贵公那辈起,勤读诗书,善于持家,置办了一些田土产业;到公这一代,既照顾好了这些田土产业,在其他行业也有了发展,家道逐渐殷实。英宗治平(1064~1067)年间,因给官府缴纳赋税较多,公从布衣之身得到朝廷的例赠,也算是当地显赫的家族。官府把押运本地钱粮去京都汴梁的差使经常交给他。官府给的工价钱,别人押运时不够众人开销,大家多不愿意再去做这种挣不到钱的差使。然而公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了,担负起责任,完全不顾大家的责怪。管理大家早晚兼程,往返数旬,来往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,没有让官府多开支费用,还省去了几百贯铜钱分给了大家。在宋熙宁年间他的家族人口就达到几百人了。等到父亲去世时,宗族们商议公及兄弟之间应该分家,分立门户。公于是把父亲之下共同产业的兄弟侄子们召集到一起商议,说明兄弟和而家不分,家和万事兴!议定家规制度,为激励大家,把共同产业的大小事务均托付给兄弟子侄们打理,并能老母亲赡养尽孝。自己退出后,一心一意去侍奉一生坎坷、受尽磨难的堂兄;这时候因为不在一处住,没有照顾到自己的老母亲,被爱说闲言碎语的人在家族里反复说自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,迫不得已在堂兄弥留之际时才搬回家来。与那爱说闲言碎语的人时常见面,并不计较,欢声笑语言谈如以前一样,大概公的博爱胸怀天生就是这样子。公一生严格要求自己,勤俭节约,生活朴素,乡邻或朋友生活困难,经常向他借粮借物,总是尽力按照要求意愿资助他们;特别是残老病弱的人,就是很多年不还,也从不去向他们要,从没有说过任何报怨的话;甚至对于自己的内外亲戚可以倾其所有来资助他们,毫不吝啬。其间有人为他婚姻的事情就花了很多言辞说他是一个胸襟宽广,品德修养高尚,事业精进有为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;只是当时很少懂得他的想法而已,而且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常读诗书,详于儒术的高雅贵气之人。公中年发奋努力,事业有成的时候,与侄儿易宽一起教授儿子儒家经典诗书,人们大多都取笑他和侄子;公则不以为然,懒得理会。后来公的次子易完高中两举进士,解元,当朝开封榜眼后,当初笑他的人惭愧的同时又羡慕他家。如今他们家的子弟有一半是读书人,之后宗族们纷纷效仿他家读书的人数不胜数,(之后两代,同宗瑞昌一地,进士二十几人)都是从公开始启迪他们的结果。公晚年时就特别悠闲了,不再操心家里产业的大小事务了。唯独对修建自家庄园房屋和田园花圃情有独钟,常常在这些地方来来往往自得其乐。经常摆设酒席,召集子侄们与大家把酒言欢,并对他们说:“人最大的烦恼所在是不知道满足,倘若人一生多读书,把眼光放远,兢兢业业,勤俭持家,有所建树就行了。不要总想都能于国家建功立业,彪炳青史,甚至百年后享受官府春秋两祭【榜眼完公当殿落簪花失礼不授,(官)差归(送回)之后】;只要后嗣们每每经历三伏三九的酷暑严寒之时,能够记起年节时的祭祀,就不枉今生来世了;知足常足,我不是不能费劲心思去打拼得到更大利益,如果这样做恐怕会给你们这辈带来祸害;而又常说:人生祸福无常,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,长寿或夭折者都是命中注定的。每说到这,懂事理的明白人就有所震秫,我认为是天命使然,每个人都要释怀,去坦然面对。儿女在成家立业之后,只要是踏入正途,可以将家中产业交付他们打理,顺其自然任其发展, 没必要放不下心。哎!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作马牛。这难道不是一个观今鉴古,通情达理的人吗?元符改元(1098年)的初春正月时节,宗亲族众纷纷给公拜年,公每天与族众们把酒言欢持续到元宵节黄昏,忽然感觉不舒服,起初大家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。等到公回到卧室睡去不久,大家欢饮后准备散酒席时,公已经在安详的睡梦中去世了,享年六十七岁。于年底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葬于武宁峯下。就是公的居所向西数百步远,也是公生前最喜欢的地方。公娶武宁的张氏为妻,生子二,长子叫易谏,次子叫易完。易完就是求师于我的那个孩子。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涂望,比公早一年去世。我也是与公有姻亲关系的,常常与公交往。他的儿子完和我亦师亦友,我们经常一起游览山川,说到此事,泪眼盈眶,诚恳之至让我给他父亲写一篇墓志铭文。哎,与情与理哪能推辞呢!于是将公的平生大概写下来留在铭文上。
曰: 感叹公生长之处,是梅山那样能聚集灵秀之气的地方。公将家族内外事情都能处理得体,亲人和故交们都很感念您。您用儒家精华教导自己的子女勤读诗书,能两举高中进士、解元、当朝榜眼,在当地还是第一次,也是在宗族中首倡业儒更勤于仕耕,才俊辈出,取得了成功。虽然次子完最终没有取得功名与富贵荣禄,还是显示了公做人的光耀之处。看那高高的武峯绵延到梅山之上是何等的巍峨,我们将您安葬在那里。或许公的恩泽,能播撒在后嗣子孙的身上。
鄂州崇阳县主簿李 撰 宋元符戊寅十二月十二日孤子谏完立石 |